上海自贸区三周年之:程序简化、模式创新
2016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三周年。作为国内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改革的“试验田”,三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在构建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完善监管高效便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改革与创新。
三年来,政府部门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举措?企业和市场反映如何?近未来自贸区将走向何方?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总结回顾自贸区三年的一路印迹,共同展望自贸区美好未来。
人民网上海9月12日电(董志雯)2013年,上海自贸区在浦东4个特殊监管区挂牌,上海国检推出23条创新制度,一年扩至39项,首批8项创新事项复制推广;
2014年末,国家质检总局批复11条自贸区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同期上海国检推出17条措施支持浦东进一步扩大开放;
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区之时,上海国检提出聚焦“三重二新一大”理念(即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贸易新业态、监管新模式;大型企业),以最大力量支持自贸区和浦东发展。
2015年6月18日,上海国检正式发布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24条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简政放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产业发展和加快互联互通5个方面全力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
2016年,上海国检进一步加强自贸区改革创新工作,确定了推进十检十放。截至2016年6月底,上海国检已出台77项支持自贸区发展制度举措,制定配套文件131个,除首批8项已经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外,24项制度已经出台了具体的规范和操作细则,将率先在全市推广并作为全国复制推广的备选制度
……
改革无止境。上海国检人在自贸区“试验田”上用心栽培的“种子”,已经逐渐“萌芽”成长。
推进模式创新 构建易同行的监管环境
2015年4月27日,上海浦东三片区正式加入自贸区阵容,上海自贸区从原来的28.78平方公里扩至120.72平方公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自贸区两项国家战略的叠加,让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载体的张江高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药和IT精英的聚集。
跨国药企诺华公司就把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放在了这儿,同时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国际前沿医药研发平台。
事实上,对于是否要在张江设立医药研发中心,诺华纠结了近十年。而最后的尘埃落定,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一个问题的解决:监管瓶颈。
诺华上海研发中心首席运营官蔡克文,一路见证了诺华从选址到最终落户张江,“医药研发需要进口大批量的实验样品和试剂,但是这些试剂每批的进口量可以以毫克计算,甚至在微克。但是每天有时要用到几十种。过去,如果按照一般贸易的进口方式监管,需要20多天,审批完了,一些试剂的活性都没了,对于研发有很大的制约。”
"现在,一年批一次,批一次用一年,所有的样品一次审批通过之后,通过一年的核销,全部都可以顺利进口,可以使我们现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做到完全的全球同步,还可以允许我们把更多更先进的项目带到国内来。"诺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对外关系总监王鹏欣喜地告诉记者。
这是上海国检推进模式创新,构建易同行的监管环境的“缩影”之一。
2016年,上海国检探索构建起“十检十放”分类监管新模式,围绕“快”字,从传统的“先检后放”出发,探索发展出“通检通放、即检即放、少检多放、快检快放、空检海放、外检内方、他检我放、边检边放、不检就放”共十种监管新模式。从最严格的“先检后放”,到最宽松的“不检就放”,根据产地国家、企业、商品和交易属性等四个维度考量,建立起信用等级从劣到优,监管力度从严到松,放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全方位、多层次、分梯度的监管模式。
不过,程序简化、模式创新并不意味着监管缺位。
在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就设有一种特殊岗位,叫做“协助监督员”,蔡克文告诉记者,“协督员”每天要拿着一台摄像机,对公司进口每一批样品和试剂的全过程进行录影,包括开箱、查验样品数量和品名、记录试剂使用地点,甚至包括废弃物处置过程。这些影像资料将被封存,留待检验检疫部门随时抽检。一旦在事中事后监管中发现问题,即使像诺华这样的跨国药企,也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自贸区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只有更加珍惜,不能因小失大。”蔡克文说。
以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开创的“空检海放”为例,这项最受企业欢迎的检验检疫措施在比传统模式时间缩短75%的同时,也设置了货物到岸检查。
"船运的货物到港以后,仍然要抽样验证企业先期寄给的样品是不是这批货物,如果发现有问题,将坚决取消试点资格,让企业诚信记录在进出口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示。”
推进互联互通 构建大通关的合作环境
“2016年1月12日,洋山首批跨监管区域的跨境新鲜水果—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樱桃抵达洋山保税港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从靠泊到查验后放行,原来最少6天,现在只需要6小时。”天天果园联合创始人赵国璋告诉记者。
这同样得益于自贸区的改革,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处处长白章红说,对于水果等生鲜产品,国检部门在自贸区改革中推出“预检验检疫”、“一次检验,分批核销”等多项新政,大幅简化进口水果物流环节。
"把水果从港口运到海关,然后完成了报关之后,再运到检验检疫,最后回到我们的仓库,这里面有非常多的重复装卸,以及额外的物流成本,现在经过自贸区港口报检报关一体化的优势之后,我们可以大大缩短我们之前的流程。" 赵国璋说。
简化流程,带来的是实惠。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俞太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也测算了一下,一个方面是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在三分之一以上,我们真正实现了水果从果园到餐桌,在24小时内得以实现。"
然而,“事前降低门槛、事中提高效率、事后加强监管”,并不代表着单纯求快,把好安全关同样重要。
俞太尉向记者强调,作为“国门卫士”,国检部门将根据商品风险大小、企业诚信好坏等维度,在自贸区探索分类监管体系。像“空检海放”很便利,但如果发现企业空运的样品和海运不一致,将坚决取消试点资格,让企业诚信记录在进出口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示。“未来,我们还将推进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上海分中心的建设,落实信息追溯调查机制,完善进口消费品全流程监管体系。”
三年来,政府部门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举措?企业和市场反映如何?近未来自贸区将走向何方?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总结回顾自贸区三年的一路印迹,共同展望自贸区美好未来。
人民网上海9月12日电(董志雯)2013年,上海自贸区在浦东4个特殊监管区挂牌,上海国检推出23条创新制度,一年扩至39项,首批8项创新事项复制推广;
2014年末,国家质检总局批复11条自贸区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同期上海国检推出17条措施支持浦东进一步扩大开放;
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区之时,上海国检提出聚焦“三重二新一大”理念(即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贸易新业态、监管新模式;大型企业),以最大力量支持自贸区和浦东发展。
2015年6月18日,上海国检正式发布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24条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简政放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产业发展和加快互联互通5个方面全力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
2016年,上海国检进一步加强自贸区改革创新工作,确定了推进十检十放。截至2016年6月底,上海国检已出台77项支持自贸区发展制度举措,制定配套文件131个,除首批8项已经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外,24项制度已经出台了具体的规范和操作细则,将率先在全市推广并作为全国复制推广的备选制度
……
改革无止境。上海国检人在自贸区“试验田”上用心栽培的“种子”,已经逐渐“萌芽”成长。
推进模式创新 构建易同行的监管环境
2015年4月27日,上海浦东三片区正式加入自贸区阵容,上海自贸区从原来的28.78平方公里扩至120.72平方公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自贸区两项国家战略的叠加,让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载体的张江高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药和IT精英的聚集。
跨国药企诺华公司就把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放在了这儿,同时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国际前沿医药研发平台。
事实上,对于是否要在张江设立医药研发中心,诺华纠结了近十年。而最后的尘埃落定,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一个问题的解决:监管瓶颈。
诺华上海研发中心首席运营官蔡克文,一路见证了诺华从选址到最终落户张江,“医药研发需要进口大批量的实验样品和试剂,但是这些试剂每批的进口量可以以毫克计算,甚至在微克。但是每天有时要用到几十种。过去,如果按照一般贸易的进口方式监管,需要20多天,审批完了,一些试剂的活性都没了,对于研发有很大的制约。”
"现在,一年批一次,批一次用一年,所有的样品一次审批通过之后,通过一年的核销,全部都可以顺利进口,可以使我们现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做到完全的全球同步,还可以允许我们把更多更先进的项目带到国内来。"诺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对外关系总监王鹏欣喜地告诉记者。
这是上海国检推进模式创新,构建易同行的监管环境的“缩影”之一。
2016年,上海国检探索构建起“十检十放”分类监管新模式,围绕“快”字,从传统的“先检后放”出发,探索发展出“通检通放、即检即放、少检多放、快检快放、空检海放、外检内方、他检我放、边检边放、不检就放”共十种监管新模式。从最严格的“先检后放”,到最宽松的“不检就放”,根据产地国家、企业、商品和交易属性等四个维度考量,建立起信用等级从劣到优,监管力度从严到松,放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全方位、多层次、分梯度的监管模式。
不过,程序简化、模式创新并不意味着监管缺位。
在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就设有一种特殊岗位,叫做“协助监督员”,蔡克文告诉记者,“协督员”每天要拿着一台摄像机,对公司进口每一批样品和试剂的全过程进行录影,包括开箱、查验样品数量和品名、记录试剂使用地点,甚至包括废弃物处置过程。这些影像资料将被封存,留待检验检疫部门随时抽检。一旦在事中事后监管中发现问题,即使像诺华这样的跨国药企,也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自贸区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只有更加珍惜,不能因小失大。”蔡克文说。
以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开创的“空检海放”为例,这项最受企业欢迎的检验检疫措施在比传统模式时间缩短75%的同时,也设置了货物到岸检查。
"船运的货物到港以后,仍然要抽样验证企业先期寄给的样品是不是这批货物,如果发现有问题,将坚决取消试点资格,让企业诚信记录在进出口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示。”
推进互联互通 构建大通关的合作环境
“2016年1月12日,洋山首批跨监管区域的跨境新鲜水果—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樱桃抵达洋山保税港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从靠泊到查验后放行,原来最少6天,现在只需要6小时。”天天果园联合创始人赵国璋告诉记者。
这同样得益于自贸区的改革,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处处长白章红说,对于水果等生鲜产品,国检部门在自贸区改革中推出“预检验检疫”、“一次检验,分批核销”等多项新政,大幅简化进口水果物流环节。
"把水果从港口运到海关,然后完成了报关之后,再运到检验检疫,最后回到我们的仓库,这里面有非常多的重复装卸,以及额外的物流成本,现在经过自贸区港口报检报关一体化的优势之后,我们可以大大缩短我们之前的流程。" 赵国璋说。
简化流程,带来的是实惠。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俞太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也测算了一下,一个方面是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在三分之一以上,我们真正实现了水果从果园到餐桌,在24小时内得以实现。"
然而,“事前降低门槛、事中提高效率、事后加强监管”,并不代表着单纯求快,把好安全关同样重要。
俞太尉向记者强调,作为“国门卫士”,国检部门将根据商品风险大小、企业诚信好坏等维度,在自贸区探索分类监管体系。像“空检海放”很便利,但如果发现企业空运的样品和海运不一致,将坚决取消试点资格,让企业诚信记录在进出口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示。“未来,我们还将推进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上海分中心的建设,落实信息追溯调查机制,完善进口消费品全流程监管体系。”
联系我们
-
联系人:
吴小姐 -
电话:
021-50566881 -
手机:
(86)18916885592 -
传真:
021-50566881 -
邮箱:
yangtenghk@foxmail.com